本期,我们分享2023年无锡市卫生健康委拟立项科研项目名单。
【部分中标名单】
• 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结直肠癌规范诊疗模型构建与转化应用
• 儿童泌尿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和毒力基因特征性研究
• 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分析心电图等数据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心电改变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模型
• 纳米芒硝脑保护在防治肺移植围术期低氧脑损伤和术后谵妄的应用研究及推广
• 帕金森病患者情感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无创性干预技术研究
• 江苏省老年男性退役军人认知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 联合人工智能和多组学技术构建脑胶质瘤微环境异质性模型及其精准诊疗应用的研究
• 基于危险预知理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管理规范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 子痫前期高危孕妇膳食模式形成的混合性研究
• 儿童急危重症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 老年人群移动健康管理设备使用持续性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用户视角的组态分析
• 基于脑网络分析的rTMS治疗青少年抑郁障碍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神经调控机制研究
•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置信职业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研究亮点】
肿瘤学研究:
多项研究聚焦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机制,如抗葡萄膜黑色素瘤、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骨肉瘤等的研究,涉及靶向药物设计、基因多态性、细胞信号通路、分子诊断及预后评估等多个层面。
心血管疾病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机制、预防、治疗及新技术应用是另一个重点,包括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心肌梗死、房颤、冠心病、脑卒中等,涉及基因调控、生物材料、大数据模型及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
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癫痫、认知功能障碍、脑胶质瘤等是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究的热点,利用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
多项研究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如参芪养心汤、越鞠丸类方、三黄泻心汤等中药方剂的研究。
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
纳米技术、基因编辑、靶向药物设计、生物材料(如纳米纤维膜、纳米凝胶)等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显示了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模型构建、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预后预测、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医疗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推动疾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制定。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新型靶向药物、生物材料等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推动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
中西医结合的深入探索:
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加强对慢性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预防研究,推动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
强调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
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协同创新,共同攻克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
多学科合作:多个项目展示了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如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疾病预测等。这提示护理学科研也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
精准医疗:一些项目如“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结直肠癌规范诊疗模型构建与转化应用”强调精准医疗的重要性。临床护理实践可以借鉴这种思路,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数据,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循证护理:多个研究项目通过临床试验和大数据分析来验证护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强调了循证护理的重要性。临床护理实践应更加注重基于证据的决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护理措施。
技术创新:一些项目如“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分析心电图等数据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心电改变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护理学科研可以探索智能化护理设备和系统的开发,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患者安全:多个项目关注患者安全和质量管理,如“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王钢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规律及中远期疗效的队列研究”等。临床护理实践应继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教育与培训:尽管直接针对护理教育和培训的项目不多,但文档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以为护理教育提供启示。例如,通过多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优化护理教育课程设计,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心理健康:一些项目如“帕金森病患者情感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无创性干预技术研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临床护理实践应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